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。这句话用来描绘新媒体行业所处的环境好像总是那么贴切。说实在,现在整个互联网新媒体环境的改变真的很大。
新媒体用户人群改变了,用户消费习惯改变了,读者对内容的挑剔度越来越高,各种新型平台异军突起,内容呈现形式百花齐放应接不暇,各项技术的运用也是越来越专业,新媒体行业越来越需要精细化运营。
而内容,永远是一个致胜的关键。相信运营过新媒体平台一段时间的小伙伴,都会认同内容的重要性。但同时也会非常苦恼一个问题.
2019 年,不管是新媒体从业者的寒冬还是新的春天,内容创作依然是核心竞争力,快速追求阅读量可能会短时间有效果,但大浪淘沙,最终依靠的还是对内容的精细化运营,内容是根本,形式(图文、音频、漫画、短视频等等)只是一个放大器。
对于内容创作者,首先就要有对内容的执着和要求,明确价值观,坚守底线。其次,保持一个宗旨:不管什么内容,一定是言之有物,对用户有帮助。
输出对用户价值大的干货文章,这事一定不能放弃,反倒是要花最多的时间去思考。
但是运营新媒体,不是关上门创作内容给自己看,我们就是需要有人阅读、有粉丝、有增长。
那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?如何输出干货文章的同时,让用户也喜欢阅读转发?
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——文章的信息密度。
干货文章首先当然是要够有料,但是也得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度,“火力太猛”(信息密度太高)往往是很多垂直干货文章不受待见的原因。
一篇文章的信息密度直接与可读性息息相关,看似是正向线性关系,实则是存在一个阈值。为什么有的文章可读性差,未必是因为质量差,也可能是因为它的的信息密度太高。
当你的文章知识点太多、内容太难懂、观点太难理解、用词也过于刁钻,信息密度超过一个阈值之后,它的可读性就和信息密度成反比了。
总的来说,就算是干货内容的创作,也不能给用户制造过多的信息点,语言句式不要过于复杂晦涩,更不要把本就复杂的信息再次复杂化。信息密度太高,读者阅读和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,脑壳疼,恐怕没多少人读得下去。
对于干货文章,在追求专业度、有料有货、对用户有价值的同时,以下这些方法还能让用户更愿意阅读。
1、减少认知陷阱
很多内容创作者会假设用户跟自己有一样的专业背景知识,直接就跳过了用户理解的过程,越说越起劲,越写越深入,结果用户压根就看不懂,越看越头大,这就人为的给用户制造了认知陷阱。所以,对于用户可能不懂的东西,别犹豫,该解释就解释,减少认知陷阱。
2、 说人话,别死作
尽量不要让你的文章生涩难懂,你所谓的专业词没必要放就不放,直接了当就OK了,文字以通俗为主。不要总想着用什么最高级形容词,真没什么意思,现在牛气的文案都不流行用形容词了。
别追求那种文学派的风格,除非你本就是往那个方向发展。高雅的文字和精致的词藻很有可能会喧宾夺主,莫名其妙的拉高信息密度。而且,你也没必要弄得那么深沉。
3、多使用短句
短句是个好东西,貌似再复杂的句子,在拆分成几个短句之后都会变得简洁明了,易于阅读。同时,它会让叙述紧凑,产生不错的张力,让读者阅读起来更舒服。
而在用短句的过程中,可以尽量多用动词和具体名词。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助于理解的,具体的名词也是,别动不动就用形容词,只会让本就复杂的文章更加无感。
4、重细节,多讲事实和故事
干货文章往往涉及到的概念容易模糊不清、比较抽象,很难让用户建立认知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去重视细节的描述,细节的东西越多,就越能有画面感,容易阅读。
同时,多讲事实和故事。因为讲事实才更显真实,读的人更能感同身受,这样的内容信息密度更低。而讲故事无疑是最具画面感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内容表达方式,可以讲自己的故事,讲身边的故事,讲听说的故事......他会聚精会神的听你讲完。
5、多关联熟悉事物
这个老贼提到过多次,对于用户不怎么熟悉的概念,可以利用他已经理解的熟悉事物来解释,这能够让他在短时间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信息。在短短的几秒钟,不要试图强行教育用户,利用他本身的已有认知明显更不错。
比如你想表达一款新型咖啡醒神功能非常好,你是否可以说“就像你耳边的闹钟”?
6、建立人格特色
现在大家都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,独特的风格,该逗逼就逗逼,该骂就骂,这样更容易触碰到人的内心,而时间一长这种表达方法就会变成一种风格。
我们写文章,也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,也就是和人说话。既然是说话,那每个人的语气语调、说话方式、表达的价值观等等都是不一样。我们不是机器人在说话,而是要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。如果你塑造的是一个“暖男”,你就应该像暖男一样说话!
7、保持有趣
不用纠结于做幽默风趣、轻松易懂的的内容,还是做严肃认真,冷静分析的内容。你完全可以在自己严肃的干货内容中,适当加入一些幽默、调侃的元素,这并不是很难。幽默有趣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社交化的体验。
8、文字年轻化
越来越多的网生词汇开始媒体化,接受度也越来越高。我们在做其他年龄段的新媒体内容时,也可以多用用年轻化网生词汇。
在新媒体行当混,还是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,听得懂年轻人的语言。没办法,人老也要硬着头皮学。
这一点 90 后, 95 后,甚至是 00 后是占优势的,新生词他们是信手拈来,也懂得这个群体的表达方式,而咱这些所谓的“大叔”怕是跟在后面学也学不会。所以,多给 90 后, 95 后, 00 后一些机会,说不定就会给你一些惊喜。总之,这些方法大家都可以在平时写文章时多用用,怎么好用怎么来,在输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干货内容时,也让用户更愿意读起来。